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9 22:16:21
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是: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主讲人是辽宁师大文学院王卫平教授。那一期节目给与我一名语文老师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拥有许多的导演、演员、读者、观众、批评家,人们喜爱《雷雨》,但又误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让我们用生命视觉来理解《雷雨》。

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问: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三、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研究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剧冲突。

咱们分组探讨。每个人研究你感兴趣的一道题(注意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1)探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这种爱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抛弃侍萍正是由于这份原始的美好的爱情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对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协。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于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2)探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他不想提旧事?他深爱着记忆中的侍萍,但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现实中,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够再提旧事,不提爱情。他变得很冷静,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旧事。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这依旧是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3)探讨:鲁侍萍为什么向周朴园说出真相?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什么?

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我总是觉得这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她坚韧地活着的理由。但是这份爱情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她的内心还有对周朴园的恨。

我们来看看曹禺是怎么谈《雷雨》。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字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么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够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或者环境的捉弄。

2、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郁热。暗示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生命状态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说:文章多次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感的郁热中——欲望与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热(欲望与追求)都被人的残酷命运压抑着。

曹禺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人们会时常身不由己的回归原始野蛮的路,不是爱便是恨,不是恨便是爱,一切走向极端,要如雷雨一样轰轰烈烈,中间不容许有一条折衷的路

3、下面让我们激情表演朗读一下文章的两个片断:

(1)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她叫侍萍。

(2)你来干什么——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4、屏幕显示:曹禺自讲述写作《雷雨》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无比惨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细地望穿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

分组讨论:(1)周朴园是怎么一个人呢?不幸者

(2)鲁侍萍是怎么样一个人?不幸者

5、学生讨论:你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什么感情?

《雷雨.序》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屏幕:尹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禺研究专家)这样说:《雷雨》中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柰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与激情的憧憬。当我阅读《雷雨》的时候,往往被互相对抗互相搏斗的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人的热情与追求,一种是人与命运不可放弃的对抗 ……此处隐藏29309个字……熟,每次问“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解……女学生笔记记得比较详细:“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我们从这一问一答中,看出了一种风趣幽默:风趣在雷先生的的大师风范,博学随意;幽默在女学生记笔记的详细与速度以及答非所问。更重要的是巧妙引出昆明的空袭警报之多,表现出师生面对警报从容不迫的精神。

2、马姓同学跑警报:背壶水,带点吃的,夹一卷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才慢慢回来。

从中看出他悠闲惬意,从容稳重,该干啥就干啥,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书,空袭来临,我自岿然不动。

3、侯姓同学:正在听课,忽然跑出去扯嗓子喊:“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

从中看出他的敏感,久经空袭已成预报大家。

4、马帮: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实则体现了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面对沿途的艰难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5、西南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选择的地点特舒适(见文本中马尾松林的描写),详细介绍“丁丁糖”做法和吃法,让我们觉得这更不是躲警报,倒像是有点空闲体味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6、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幅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借汉语的'妙处把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从容不迫、坚韧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7、看书、闲聊、打桥牌,从不仓皇失措,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对小日本的蔑视:小样,玩玩你。

8、谈恋爱,侯生送伞。越读越觉得不是在躲警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浪漫,养眼,有情调,有骑士风度,怜香惜玉,温馨感人。

9、不跑警报的:罗姓女生洗头,郑姓男生煮莲子,如此镇定自若,神定气闲,风雨不动安如山,令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

(以上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体味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穿插相关文史知识,并注意板书要点,为后面体味散文特点及主题做好蓄势工作)

问题2:同样都是跑警报,他们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请体味他们的相同点,并概括。(异中求同,便于分析散文的特点“神聚”)

参考答案:不在乎、皮实、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蔑视、乐观、泰然自若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散文的特点:

①在跑警报中,材料很多,但汪曾祺先生选材有一个共同点:所有材料都是那么风趣幽默,都表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对日军空袭采取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的精神。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灭亡,有的已蜕变,唯有中华民族,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抗战必胜。(诵读最后两小节)

②本文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品味语言

问题3:“皮实”的意思是什么?(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那么,能把“皮实”换成“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词吗?为什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

问题4:你认为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词语运用的好,找出来并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提示分析的角度,帮学生整理紊乱的思维,查证认识问题的思维缺漏)

①新词,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例:言而有信

②巧用成语,化用俗语。例:心平气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名闻全校贵在有恒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③化用数学术语,一语双关。例: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④借用典故。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侯生送伞。

⑤妙用哲学逻辑推理。例: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拣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拣到金子。(举例帮助学生分析此推断的错误)

⑥庄谐化用。例: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人如其信);“腻歪”“凑四合六”“被甩”等方言的运用。

⑦悠闲自在朴实的描写。例:马尾松林吃“丁丁糖”。

教师整理:总之,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按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是受古人的影响,“从我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归有光和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摆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所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汪曾祺《两栖杂述》),这些话也适合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5:抗战期间,日本空袭有过多少次,无法统计,也有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本文中我们感受的却是诗意,为什么?

屏幕提示:

①汪曾祺走的是文人创作之路。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②汪曾祺追求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美在自然”。汪曾祺虽没有做过类似的表述,可确实是沈从文美学主张的实践者。作家敏锐的眼光使他首先看到了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韧的精神,作家的责任感又促使他要把这种精神、这种信念告知世界。

③生活遭际。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沦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问题6:《跑警报》中的“跑”能否换成“躲”“藏”“逃“等词?为什么?

提示:①注意从主题的角度理解用词

②区分几个词的内在含义。

五、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创作风格,以及他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而对散文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多借鉴,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六、作业:

1、汪曾祺喜欢写民间小吃,《跑警报》中有所体现。在他的小说《职业》中也细致描写了几种民间小吃。参阅《语文读本》第一册中的《职业》,你认为写小吃表达了汪曾祺怎样的情感?对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有何作用?

2、整理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文化名人及民情风俗。

七、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