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43:51
春的教学反思

春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春的教学反思1

《江南春》一诗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位内容都是人与自然相关。因此,导入部分是从单元导读开始,引入到中国的江南地区,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前所学内容想象一下江南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出示江南图片,进入题目江南春天是什么样子。第二步,介绍作者,着重强调“小李杜”和“李杜”分别指的是谁。第三步,初学诗篇,自读,解决生字词。第四步,小组讨论掌握诗意。第五步,结合课后题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第六步,拓展延伸。

经其他老师评课,总结出以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环节设计好,诗的内容掌讲解细致,实用性强,对多音字,生字指导到位,并且结合本学期诗歌书写规范螺旋式教学。

不足:对板书设计不够到位,没有体现出重点内容,课堂语速稍快,学生气氛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总之,通过本次公开课,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听了其他教师的点评,更是醍醐灌顶。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每一次的公开课都是发现缺点努力提升的机会和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再接再厉,讲好每一节课。

春的教学反思2

今天教《江南春》感觉很糟。

教学步骤:1、读诗将诗读熟。2、引导学生质疑,找出自己读懂的词句。3、疏通诗意。4、背诵5、拓展相关江南春天的诗。

在第二步骤,学生提出“江南”“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词不理解。首先他们提问的“江南”一词就出乎我的意料。我讲“江南”是长江以南(顾名思义),包括江苏的常州、江阴、常熟、无锡、苏州;浙江的杭州等,还有福建的一部分。古诗中的“江南”是一个大概的地理概念,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让学生回忆了一下白居易的《忆江南》,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下课了,到百度里一搜才知道还讲错了一点。原来,百度里说“江南”包括的地方还有江西的上饶和浙江绍兴等地,福建不在其中.。古诗不好上。作为教师本身的知识蓄备不够,开口就心虚,伤脑筋。下次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呢。

接下来讲解词意,逐句疏通诗意。麻烦了。“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诗人通过列出“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意象来写江南之春。过去讲诗句,一般是由词到句,让学生大体领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今天这“水村”怎么讲,“山郭”又怎么说。“郭”字字典解释为“城外之墙”。“山郭”连起来怎么讲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还是教参聪明: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把“水村山郭”原样连在一起了。讲这首诗,字字落实,显然行不通,也没有必要,教学的时候犯了大忌。这两句除了“酒旗风”是学生看图领会,其余都是我讲的。

下面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课前查了南朝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这两句讲南朝历代君主大兴土木,建寺庙保佑其江山,以永享荣华富贵,还有杜牧在诗中的寄喻之意。

唉,这一课我一人讲了大半,口干舌燥,从学生的眼里感觉他们仍多有不明就里之处,真累!可是,古诗教学是不是只要让他们读读背背就行呢,那样一来教师教与不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首诗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呢?

春的教学反思3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7139教育网)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在教学过程(7139教育网)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够顺畅。

二、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春的教学反思4

〈一〉注重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任何一堂课导入很重要,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率。在《春》这堂课上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导入,分景中有人和景中无人两类,极具有号召力,且同龄人间相互感染,相互吸纳,学生的思维也经常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体现了新课标的“主动.自觉”的学习。

《春》是初一教科书所选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但初一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力不很强,缺乏深刻的体会,在整体感知中配合了一些春风杨柳、春花灿烂、春雨润物、春光明媚等图片来提升对课文的品析角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每一位学生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

〈二〉阅读为本,让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

一篇优美的散文,总是很讲究词藻的,细细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美。《春》这堂课上,注重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速读,整体把握课;细读,深入作者感情;精读,品尝语言百味。正所谓“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也只有在阅读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主动地参与并进入文章的情感领域和艺术世界,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向我们走来,和我们倾心交谈。

阅读的重点是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阅读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的界线,发现作者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在《春》中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鉴赏式的说,诗意的说,概括性的说”,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对话,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打破墨守成规的框架式教学,让学生思想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三〉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写景方法

写景状物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课本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这些方面的典范文章。学习了朱自清的《春》细细钻研琢磨,就可以悟出了不少写景状物的“招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并学会运用。

分类描绘,逐层展示。

《春》的第一、二自然段总写了春天的景象之后,用三至六自然 ……此处隐藏6096个字……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春的教学反思12

《送春》是宋代诗人王令写的一道惜春之作,诗人从残花落更开,燕子飞回来,子规啼血唤东风,暮春时节景色描写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在我教学时从本单元的训练点入手,本单元是以“春意”为主题。《咏柳》一课突出初春柳树抽新枝发新芽的欣喜。而本课却隐含作者一点点伤感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先通过复习使同学明确一点,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情怀,便于学生明确诗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时,我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感到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不好,于是我便相机引导学生:“同学们当我们对诗的朗读不能入情入境时怎么办?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是的同学们那是因为你们没能把握诗句的含义,导致朗读的不到位,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理解诗意呢?”孩子们因为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所以很快就说出了,可以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理解重点词。感悟诗意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完成,于是我便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通过联想和想象,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暮春时节的景色。但很遗憾,学生的体会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残满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种哀思,一种对美好的惋惜之请。尤其是啼血的杜鹃引发了学生的怜惜。()虽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走出情境,但学生受到这种感情的渲染,情绪仍很低落。我借机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于它的美好,才会有人们对春的眷恋,这种眷恋才增加了我们的伤感,使学生最终发现,原来同一事物由于写作角度不同,选择材不同,最终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

本文是虽是惜春之作,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又能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我在教学时揭示这一主题时,孩子们又都充满了一丝伤感,同时也悟出了些许道理!

春的教学反思13

课后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对于这首诗,你有问题吗?把它写在下面。学生们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都解决了。

如:1、“残花”是什么样的花?我们联系生活理解“残花”就是凋谢的花。我们教室窗台上正好有一盆一帆风顺花一朵花渐渐凋谢。学生们亲眼所见,印象深刻,自然理解了“残花”的含义。

2、子规为什么啼血?我们上网查阅了有关传说,自然也明白了。

3、学生小谷问:“这首诗题目叫《送春》,而诗的最后一句却说‘不信东风唤不回’,这边‘送’,那边还要‘唤回来’,到底是‘送’还是‘留’哇?学生们一听都纷纷响应。我思考片刻,说:“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讨论讨论。”有学生建议把题目换一换,《惜春》《留春》《恋春》……不也很贴切吗?我尊重学生们的建议。课间,我与同年组教师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赞同学生们的想法,有的赞同作者。赞同作者的同事说:“家里来了客人,客人离开的时候我们要送客人,那时会有很多的不舍、留恋之意,多希望客人不走哇,形式上是‘送’实际上充满了‘留’的情感。我思前想后,觉得都有道理。我还要查找有关的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孔子游春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

春的教学反思14

相思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话题,特别是很多闺怨诗的主题。

在古诗词中,闺怨题材的诗歌往往是代人作,作者与主人公往往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从分析诗歌形象入手,用课件出示这首著名的元曲,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当学生头脑中有了初步的的画面之后,再出示课题,引领学生把握这首元曲的主人公形象。随后检查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整体上对文本有了把握。

本文是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在初步把握诗歌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关键字词理解本曲的思想情感,我在课件中出示了“本曲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我出示了该问题后,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归”字,加深了对本曲主人公形象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全班交流环节,我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自己则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当交流到尾声“则见双燕斗衔泥”时,我让学生结合前文畅所欲言,学生对其含义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能够迅速答出“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等手法,强调和深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

写得很美的文章,不仅要美读,带着感情去读,从字词句段中间充分感受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更应该学习作者在曲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感悟之后,我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情出来的。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浏览全文之后,迅速理清了本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景、事间接表达;直接表达。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常见的情景关系图并在课件上列示: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上完课后,我个人觉得还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组内讨论不够充分,讲解的地方比较多,学生活跃度不是很高。

2、未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联系场景展开想象,在课件中展示相关图象效果也许会更好。

春的教学反思15

1、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2、反思教学机智。比较成功的处理了几个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如、我设计的问题是:那句最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份愁情?我预计学生很快能找出来而且答案是没有分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知道这节课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答案,而且各持己见,怎么办呢?我一下想到了反复朗读也许可以解决问题,果然在学生再次用心品读后意见一致了,而且我顺便告诉他们学习方法: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两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小声说话,虽然没有影响了多数人,但是如果不去理会,他们也许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我走到他们面前,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让他们把心收回到课堂,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文本飞翔。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没有发现。这样既巧妙的处理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影响其它学生。

《春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