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30:12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猴子,这只猴子每天快乐地在林间生活。一日,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一)抓重点问题,自读自悟。

抓住“石猴怎样出”和“怎样称为猴王”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种读法并用,人文交流。

由于本文是古代白话文,语言很精辟,长短句结合多,读起来比较拗口。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充分读文,实现作者与文本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课文时,抓住“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意思,发现其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且长短句结合的文法,感受语言的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激起阅读的兴趣,提高赏析、审美的能力。在让学生学习“石猴怎样成为猴王”时,抓住石猴的语言“大造化!大造化!”“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等等,让学生品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感受优秀作品语言简练、明快、干脆、富有感召力的特点,感悟石猴的聪明、机敏、勇敢的特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起续读的愿望。

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字词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过程中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不拖泥带水,应该告诉学生的就要直接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七绕八拐的去所谓的启发。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2

选中这篇课文,在于学生们喜欢文中人物——孙悟空,能在孩子们的愉快心境中展开教学。

设计教学时,我的构思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是什么样的,学生对他的金箍棒、虎皮裙,他那顽皮的动作和神态太了解了。一个在上头说,下头的同学仿佛此时的孙悟空就在他们眼前活灵活现一样。有的同学学他的猴样十足;有的同学学他的金箍棒,耍得左右翻飞;有的同学学他的说话,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讲孙悟空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闹地宫、闹龙宫;“孙悟空三大百骨精”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故事后我让学生说说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有的说孙悟空敢说敢干,有挑战精神;他不怕玉皇大帝,敢于反抗;还有的埋怨唐憎:说孙悟空舍命相救,他却人妖不分,那么容易被蒙骗,让孙悟空受尽委屈;我想像孙悟空一样有无穷的本领那该多好……孩子们打开话匣子,学课文变得很容易。15分钟的读书、思考后的交流、讨论更始热烈。后面的交流感悟、朗读展示,让为师感到了学生的潜力,这类课文放手,学生完全有本事学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本事。

以孙悟空的名字来由〈石猴〉到变化〈美猴王〉为线索,把故事过程展示出来,这样让教学过程显得更趣味。本文语言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教学中,我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在朗读中体会古代的白话文的语言特征。还有,句段赏读,让学生一边读,读出语气,感悟美猴王的顽皮、活泼、勇敢、个性。

其中,孙悟空始叫石猴,再称美猴王。我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让学生感受这称呼中微妙区别,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学生将体会到: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3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资料也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以略读课文的两个教学意图为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略读课文。另外,发挥略读课文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在略读资料向课外延伸。把传统文化读经典渗透于无形之中,基于这两个方向的指引,我留意的设计过程,既避免上成讲读课文,又不能一读带过。

在实现第一个目标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的大体资料。在课中检查学生的朗读状况,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说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分组交流、群众讨论。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根据字面意思、查字典和组词等办法教学生理解。对好词好句的品赏,让学生边读边观察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来仿写,体会古代语言的精美。

在实现第二个目标时,我坚持以本文为引子,激发学生去读整本《西游记》的热情。于是,在开课时,我以孙悟空的美称开头。例:石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激发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又以美称、谚语和歇后语结尾,激发学生去整本书中找答案。根据学生课后看书的反馈,我发现这个目标到达了。课间学生争着说有关《西游记》的歇后语让我猜,同学之间交流读书感受,在班级召开讲故事比赛等。班级掀起了一股读经典的热潮。把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了孩子们。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读的不够,个性是在感受孙悟空的形象上,就应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抓耳挠腮”,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4

一、关注语言形式,注重文章表达。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 ……此处隐藏7195个字……结提升。

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活灵活现的猴王形象,而且品悟了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这样的语言珍珠在《西游记》这本经典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多读经典。

五、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所谓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性”(潘新和先生语)。因此,特级教师王淞舟认为“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集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却对语言表达形式视而不见。如何让学生睁大这只眼,单靠学生的自得自悟是远远不够的,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教师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找准教学突破口,在语言表达精妙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从怎么写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言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猴王出世》一课彰显了 “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教学时间的配置比例看,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用于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学生的语文意识,正是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唤醒、提示、传递、激活、引领中,得到了切实的感悟 。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3

又一次挑战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尝试。不成熟,但能让我走向成熟。借助今天的课堂,对于合作,对于思维,我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在这种收获面前,备课时的绞尽脑汁,无数次想撞墙的痛苦不值一提。

首先,我来盘复一下这堂课失败点。第一点:课堂逻辑混乱。不是这堂课,我的课应该一直是逻辑混乱的,我没有真正地厘清“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所谓自主学习则是指学生能用已积累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个体的知识输入,这里是指知识已输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能力的差异导致学习成果的参差不齐,能力稍弱的学生未能到达目标,留有问题,这个时候,学习进程才进入合作学习。这个阶段的合作学习学习涉及到了问题的解答、质疑、说服、分析等认知方式,知识则在加工中与旧知融合内化。因此,课堂中对这一部分已输入已内化的内容,只需检测即可,切莫过多纠缠,白白浪费生命啊。这会反思的我心肝脾肾肺都在疼,宝贵的时间,一眨眼,没了。第二点,评价管理特别不到位。一整节课,我单一地关注着知识内容的反馈、明确,但在元认知策略这块关注点几乎为零,每个环节结束后,都着急得不得了,想要接着往下进行,那这个环节中,学生评价就被忽略了。评价,是内省的过程,是建立思维模型的过程,不可或缺。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他们自己就会关注目前阶段课堂中所有的行为,小漏洞补不足,为下一个环节下一堂课乃至下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石。第三点,对于思维课堂的了解片面化。今天之前,我肤浅得认为思维课嘛,用用思维工具,帮助学生锤炼某一种思维能力即可。但经过今天的尝试,才恍然大悟,我果然就是一只井底之蛙,闭门造车呢呀。思维课堂不仅仅是利用思维工具锻炼思维能力,更关键地是如何利用思维工具促使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把思维工具当做工具,那课堂永远停留在浅显层面,如果把思维工具当做模型,锤炼学生思维品质,那么课堂的深度,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我想复盘课堂结构。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把词语理解的方法撤掉,一方面可以把这一块内容挤到单元导读课中,另一方面,自主学习完全可以解决掉!只留下利用流程图概括猴王出世、称王的过程。对于这一块也不用太过推敲流程图中的关联词,只要简短凝练即可。这一环节预测能空余出七分钟。

版块二:再读课文,感知形象中,弱化学生逐词逐句地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将气泡图或圆圈图补充完整,能大致说明理由即可。预计能空余出两分钟的时间。

板块三中,剧本与课文的对比中,气泡图只给出中心词即可,不给出外圈的数量,学生为了完整填写,浪费了很多时间,还犹犹豫豫不敢举手,影响课堂情绪。这个地方至少腾出来三分钟。剧本就可以创编出来啦~板块四的多维感知人物形象不就出来了么?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4

我有幸参加了泉河头镇的同课异构活动,感激每一位领导的指导。经过今日的执教,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自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也发现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一、在《猴王出世》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经过指导学生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把握并领悟其中的意思,进而指导朗读,让学生对经典的语言敬佩、欣赏,进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二、在研读“猴子称王”的部分,经过增、改、删、减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感悟石猴的形象。使学生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是“怎样写”的。这对于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三、在教学“石猴是如何称王”时所给学生阅读时间偏少,学生没能抓住重点语句、重点词语进行提炼,教师又急于“要”答案,就有些过于“主体”,语言也出现了反复。在今后对于学生的默读速度和质量要进一步训练提高,教师在这种情景下今后也注意“引导”,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教学以“读”主导整体教学过程,经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指导读、换语气读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师的指导读和齐读效果显著,可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读”出自我心中的“美猴王”,应让学生更多的个性朗读,给学生展示自我认识、理解的空间、机会。

五、细节处理不够到位。比如:“连呼了三声”之后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我只抓住了“我进去!我进去!”进行品读体会石猴的勇敢,效果虽然不错,可是听完王乃爽教师的同课教学后我发现,如果将她所关注的“连呼三声”部分教学融入的话,让学生先体会到群猴的胆小不敢进去,怕有危险,在有石猴的“我进去!我进去!”这种勇敢自信进行比较,那么对于理解品悟石猴的形象会更水到渠成。我想这也是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的初衷吧。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5

在这周上《猴王出世》一课时,我把这几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游记》有关的神话故事共6篇推荐给学生看,没想到学生们的兴趣大增,争相传阅。一部分学生还带回家去读给家长听,并央求家长给他们讲一些其他的故事,在这班学生中掀起写故事的热潮。一些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居然也交了一两篇小故事的作文。之后我把这些故事集中起来,编成了一小本《神话故事集》,在这之后在学生中激起学生的传阅和写作兴趣。

透过这次体验,使我体会到收集身边的素材,把它和我们的教科书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用演、说、诵等方式展现。既能切实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资料,更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在这之后,我会逐步学会注意收集身边的素质来帮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会经常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写下来,整理学校的历史,发掘校友风采,收集好作业,好作品。还会利用校本课推荐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写的。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