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23:26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司马光》教学反思1

经过前辈们的悉心指导,自己的反复修改,较为顺利地结束了市新教师培训汇报课的教学。现就此次的汇报课谈一谈教学设计上的得与失。

试讲后,安主任,张老师、谢老师就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内容太多,不符合课时的安排;另外低年级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还是要以识字教学为主等,做了大量的改动与调整。在做大改动时,我便集中精力把重点放在识字教学部分,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并把课文理解删减到一半。

在识字教学中,我听取了各位前辈的建议,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训练。教学上我追求识字的科学性,环环相扣,力求完美。从自学生字,到反馈生字;从音节的认读到无音节的识记,再到游戏巩固,最后让其交流识字方法,自认为在安排上比较客观,完整。但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却总觉得有欠缺,没有落实到位。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周全的考虑,精巧的设计却没有训练到位呢?我反复看自己的教案,回想上课的情景,沉思许久才意识到在是细节上的闪失。如何让这些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收到应有的成效,其实这里大有文章所做。也让我思忖这样的一个问题,精彩的环节,周密的设计,也必须要有精确的打算与细节到位的处理,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地呈现在教学中。

最后,我考虑最多的就是阅读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非常重视阅读指导,但是学生总不能透彻感悟,往往在自己的朗读基础上,他们只是按步造车,收效甚微。通过此次教学,首先让我自己的感悟有了一个质上的跨跃,让学生有声有色地阅读,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营造一个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涓涓激情掷地有声,在感受中读,在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升华,这应该是我此次公开课的一大收获!

《司马光》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

一、导入新课,感悟语言。

1、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说意思。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同学们说出老师说的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一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学习文言文要会想象,把一个字读成好多字,把一句话读成好多句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3、学生齐读课题,师介绍“司马”是复姓。

二、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没水中。众皆(ji)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后出示读音易错字:登瓮 水迸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课件出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师生承接读

师:群儿/戏于庭,

生:一儿/登瓮,

师:足跌/没水中。

生:众/皆弃去,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水迸,儿/得活。

4. 你问我答读

读:群儿干什么? 诵:群儿/戏于庭,

读:一儿干什么? 诵:一儿/登瓮,

读:发生了什么? 诵:足跌/没水中。

读: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 诵:众/皆弃去,

读:司马光又是怎么表现的? 诵:光/持石/击瓮/破之,

读:事情结果怎么样? 诵:水迸,儿/得活。

5.变换格式读(ppt上竖着排列,由右往左读)

6.记忆比拼读

群儿戏于庭,( ),( )。众皆弃去,( ) ,水迸, ( )。

7.去掉标点读。(配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1.理解句子的意思。

谈话引入: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2.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 (词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3.古今对译读。

古文:群儿戏于庭, 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

古文:一儿登瓮, 现代文: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没水中。 现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古文:众皆弃去 , 现代文:其他的孩子都离开了,

古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现代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

古文:水迸,儿得活。 现代文: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4.一主两翼对对读。(带文)

主:群儿戏于庭, 两翼:有几个小朋友

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调皮又欢畅

主:一儿登瓮, 两翼:扑通通一声响

足跌没水中。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主:众皆弃去 , 两翼:大家全都吓坏了

慌里又慌张

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翼:有一个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

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儿得活。 两翼:呀 哐当当一声响

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5、学生复述故事。

6、想象补白,丰满故事。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他们(怎么玩?),一个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此处隐藏7303个字……弄的不好自己也许也被落水的小朋友拉进水缸里,不可取!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六安4名小学生手拉手救同伴结果全部溺水身亡的事件,却不曾在后来的交流中又忘记提起了。明天要再次借此话题讨论,渗入安全教育。

最近表现突出的夏雨馨举手发言,她说可以用脚踢,把缸踢破。我再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脚能把大水缸踢破吗?孩子们纷纷说不行。我对夏雨馨笑笑说,没关系。

王玏又举手有话要说,他说拿个电钻把水缸捅破。多么大胆的想象啊!我笑着说,古时候有电吗?他不好意思的坐下了。

李翔举手了,他说拿个粗棍子把缸捅破,王玏又说拿刀把缸劈开。接下来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是围绕着把缸打碎,我连忙问有没有不弄破缸的好办法?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好办法,只想引导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最后让孩子们回家想出好办法,再和同学交流这个问题。

我的思考,在学生说出各种办法后,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质疑,老师越俎代庖,明显的赶时间。课前预设不够,没有想出儿童可行的救人办法。课堂生成没有很好的处理,由于赶时间而忘记了安全教育的契机。

《司马光》教学反思14

《司马光》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一不留意掉进假山下的大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交流,引导学生在简单、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的碰撞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从课题入手,激趣导入

新课伊始,我工整地板书课题——司马光,让孩子们一边同步书空,一边思考:司马光姓什么呀?

孩子们根据平常所见到“张、王、李”等都是单姓的惯性思维,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司’”!

我摆摆手,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又疑惑地盯着我。我用红粉笔在“司马”两个字下面重重地划了的一条线,孩子们将信将疑地说“姓‘司马’”,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在“司马”旁边写上了“复姓”二字。然后适当拓展复兴的来历,“司马”这个复姓是用官职名称作为姓,司马是掌握军事的官职,并让孩子们中午回家也用这个问题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

二、自主演一演,理解重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找出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语句,看图模仿司马光的动作演一演。一年级孩子,爱动,也个性爱表现,我就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表演中简单愉快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紧之后,我问孩子们:司马光为什么这样使劲?学生立刻想到:他想快点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如此演一演,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在比较之中,攻克难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看图比较:引导学生看左面一幅插图,直观感受应对掉进大水缸里的同伴,其他孩子惊慌失措的样貌;再仔细观察右面一幅插图,两相比较,感受司马光遇事时的沉着、机智和勇敢。

(2)读课文比较:当一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留意掉进大水缸里时,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先让孩子们找一找相关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出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样。孩子们说这样耽误了时间,掉在大水缸里的小朋友会淹死的。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用不同的标记画出相关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反复读一读,细细体会司马光救同伴时的沉着、机智、勇敢。

三、延伸拓展间,体验快乐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听完孩子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表示鼓励,使孩子们感受到动脑筋的快乐。

《司马光》教学反思15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都是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的。《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结合低年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课前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2个字,会写“吓、叫”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或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整堂课我利用手势、表情、语气感染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引着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随着情节的推动,学生们一会儿体会到紧急,一会儿体会到紧张和慌乱。当课文进行到最后“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很多孩子长吁了一口气,高兴地笑容绽放在脸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我在“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里进行了重点引读,烘托当时紧急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学四、五两段,找出其他小朋友和司马光分别是怎样做的,进行了比较,并锻炼学生的自

学能力和阅读

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出他们的不同反应。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整节课,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达成了朗读的目标。 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一、这一节课结束后,再一次的回顾整个语文课堂,感觉首先我要精炼自己的课堂用语,让我的语言更亲近孩子们,让自己的反馈语言更适合低年级孩子,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孩子,吸引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二、掌控课堂还要加油。回顾这堂课,我给了很多时间给个别孩子发言,却没有很好的兼顾整体学生的状态。在以后的教学中,既要照顾学生整体状态,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整节课都是让学生随文识字,朗读课文,但是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较少,在课堂上到一半以后,学生就有点坐不住了,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与我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课堂语言非常重要,在课前就应该预设很多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答的准备。课堂生成的东西很少,这就需要不断地锻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语言方面和倾听习惯的培养也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想到是否适合孩子,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

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要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真备好每节课,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我要不断地努力,改善自己的课堂语言和评价语言,在平日的课堂上多加注意!

《《司马光》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