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听听声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讲完《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让、我着实得感受到人是在鼓励中扬起生活的风帆,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鼓励中创造奇迹的。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验诗的意境。想展示你美妙的读书声吗?选择你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话音刚落,孩子们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老师我!老师我!生怕我不叫他们,一时间我还真不知道该叫谁好了。这时,我忽然感觉到一个角落没有举手,没有雀跃声。那是我们班的刘锦猛同学,他是一个有轻度发音障碍的孩子当我看见他时,他默默得坐在那,眼巴巴得看着同学们。看见我看他,马上避开了我的眼神。我想,他一定也很想读,可是没有勇气举手。于是我用商量的语气问他:刘锦猛同学,你能试着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看见我鼓励的目光,他似乎多了几分自信,很勉强地站起来读了第三小节,那声音里有胆怯。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他读课文的声音不错,如果声音再洪亮些就更好了。他读得很流利我要向他学习。听他这样读,我仿佛听到了丰收的歌吟。孩子们带着鼓励性的评价,真的很让我感动,再看看刘锦猛同学,脸蛋红红的,羞涩中带着喜悦。你能再试着读一读吗?我再一次征求他,再试试,你肯定行!不知是谁小声说道。他的脸更红了,我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你真的行!他读懂了我的眼神,鼓足了勇气又读了一遍,这一次,不仅声音洪亮;而且还很有感情。刚读完,小精灵赵野就第一个叫好,好!并带头鼓掌,紧接着,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刘锦猛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我也感受着这份喜悦,因为孩子们相互鼓励的话语中,在成功的喜乐氛围中,孩子们小手如林,争先恐后,尽情地展示自己,此刻我和孩子们都忘情地走进了诗的意境,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时隔不久,我在班级的悄悄话信箱里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很工整地写着: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从那以后,我敢在同学们面前读课文了,还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讲有趣的事了。多么令人感动的一段话呀,这正印证了那句话,被鼓励的人心怀感激,是对鼓励者最好的汇报。
是啊,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鼓励出效果,老师鼓励学生,学生更加勤奋,同学互相鼓励,可以共同进步。鼓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哪怕一个眼神,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鼓励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让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吧!让鼓励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2本课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需要系统的学习,来具体的了解关于声音的知识,本课围绕两个活动展开:“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让学生在感知我们周围的声音的过程中,对声音产生一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不难,关键在于让学生细心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课前,准备好了小暗箱,暗箱里放着一些物体,然后让学生听声音辨别物体,这个环节虽然用小蜜蜂扩大了一些声音,但收音效果不好,学生的纪律也是个问题,纪律不好,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好,很多坐在后面的学生听不见声音,于是改成收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音频文件(有单独收集的声音,有在大街上录制的嘈杂的声音),通过简单的小比赛形式,你能听见哪些声音,单独出现的声音学生能很快判断出来,对于混合的声音,每个学生听到的就不同,通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原来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就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声不难,难在描述,我提的问题是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可能问题太过于宽泛,一些学生是没有听懂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会说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还有每种声音听起来都不一样等等回答,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那就意识到我可能提问方式有问题,再改,顺势引导,那我们能判断出来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个时候学生会说出一些声音的特点,再出示一些描述声音的科学词汇,用这些科学词汇来对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
2、声音分类,教参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在这里,会有学生提及,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也有学生按照其他标准分类,在这里有个疑问是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还是只能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
3、关于我知道的声音知识和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一些简单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可能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不用急于讲解和纠正。会有懂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可以确定错误的就改正,不能确定的也不用在意,记录下来就要在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中得到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的记录表要组织学生用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把新学习的知识补充上去,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有力证据。如果有一些问题本单元没有涉及,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学习。
以上便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和一些疑问,希望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3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包括秋天的古诗、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现代诗等。《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读中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3、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陪以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 ……此处隐藏10459个字……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不足之处:教学时,我朗读的过程中感情不饱满,因而没能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意境。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4一入秋,阳光就变得金黄金黄,秋风也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凉爽,桂花香味弥漫着大街小巷,在这样的金秋时节,我恰巧要教《听听,秋的声音》。为此,在上下班中,我寻找着秋天的声音,反复的琢磨着。这是我阔别语文课堂近大半年时间来的第一堂课,心里还真的有点紧张。课后师傅对我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点评,我也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首先说说我这堂课比较好的地方:
1、在新课的导入中,我设计了游戏环节,意为让我和学生的第一次课堂在愉快的开始中进行。我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我分别选取了具有春、夏、冬季节有代表性的声音青蛙、知了和北风呼啸声,然后要学生说说谁还没有和我们见面?学生立刻说出是“秋天”,在学生“秋姑娘”的呼唤声中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配上了动听的音乐,学生此时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中,时不时发出“哇哇……”的声音,我顺势问了“秋姑娘美吗?”学生多喊着“美”。紧接着我以“秋姑娘不仅有美丽的衣裳,还有美妙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逐渐引入课文的学习。在导入环节衔接比较自然,从视觉和听觉上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秋天的氛围,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理解“叮咛”一词时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说说每天早上父母、爷爷奶奶送你来上课的时候经常说什么?感受家人“叮咛”对孩子包含的深深情意,再以观察词语,“叮咛”有两个“口”,顾名思义就是嘴巴一遍一遍地说,再三的叮嘱就叫“叮咛”,加深学生对该词印象。再让学生演一演深情大雁,对自己的好朋友“叮咛”一下,学生便会说出“再见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感冒了!”“再见了,我会想你的!”等话语,在这段的理解中比较顺利,如果我对学生的评价在提升一个阶梯效果可能会更好。
下面我说说在这堂课中我还需要进行改善的地方:
1、经验甚少的我缺乏对课堂中生成的应变能力。我的教案好比是一个剧本,而我又不仅仅限于“导演”,不能完全按照我的预设进行。而这对于一个新手的我来说,在面对课堂中生成的知识时显得比较迟钝,一时间不知所措。例如在导入环节中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当我讲到“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衣裳……”还没等我讲完学生就喊着“还有好吃的水果”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回答”我顿住了,不知该说什么,那时的我果断的选择了继续讲我的,没有理会该生的一那份热情参与的激情。其实回想过来,正如师傅说的,我是否可以顺势让学生秋天呢还有哪些?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更体现以生为本,衔接过渡会更加自然。我要慢慢学会课堂上适时的放手。
2、缺乏追问的勇气。在讲到“大雁的情深”时,哪个词语最吸引你的眼睛时,学生讲到了“一排排”,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叮咛”,面对这个情景,我只是以“你看到了一排排大雁,大雁一排排的,真多!”过去了,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错过了和学生对话的时机。
3、课堂评价中缺乏魅力,比较单一。在学生出现好的回答时,我总是以“你读的真好”等简单的话带过,有时候还犯了重复学生回答的错误。当学生回答有误,出现冷场的时候,我没有很好的运用教学机智,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评价语言贫乏,这将是我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4、教学内容安排上过度的“大刀阔斧”,我着重讲了秋天的几种声音,而对第4、5、6小节只是轻轻的朗读带过,而没有去深刻的理解,缺少了对文本的感悟。例如:我将第5小节放在了学生练习仿写秋的声音之后读过,其实放在仿写之前让学生说,再以图片和声音展示秋天的声音效果会更加。第6小节可深度的挖掘:感悟“匆匆”,要学生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姑娘的脚步是飞快的,她还要去别的地方,为他们带去丰收,感受秋天的美好。这样一来,整个的教学才够完整,教学目标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5、部分小节朗读教学过于“蜻蜓点水”,在讲到黄叶的道别时,体会黄叶离别时的心情后没有指导学生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此时是否可以教师泛读,也许那样学生再读时会情深意切些。而不是以“舍不得的时候读得会慢一点”一句带过。
6、文本各小节之间缺乏联系,我本想放手让学生读一读你喜欢的秋的声音,可是这样一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就讲到了大雁,然后讲秋风,再讲蟋蟀,最后讲蟋蟀,顺序打乱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我没有在学生讲完后将1、2小节连起来点一点,其实师傅点到了“道别”、“告别”是一组近义词,我没有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进行近义词的积累,缺少了课堂中的拓展,也错过了一次词语积累的时机。
一堂课下来,真的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慢慢的弥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师傅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啊!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个步骤。
1.秋的声音
首先从本组教材《秋天的雨》入手,让学生感受秋雨声,从中让学生受到秋声的感染。
2、寻找秋的声音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我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一找,听一听秋的声音。
3、展示秋的声音
让学生把找到、听到的秋声模拟出来。
4、说说秋的声音
把自己找到、听到的秋声与教材中学的语言结合起来,说说自己听到的秋声。
5、对话秋声
学着书本上的样子自己写上几句。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语文学习多元的因素,重视语文的感染作用,注重引导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采用范读、赛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诗的意境,并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要求读的同时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
另外教学中还开展了仿写诗歌的活动,“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你能仿照文中的形式再写一些吗?”原本我以为学生们不会积极响应,举手的也不会有几个人。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思考几分钟之后,很多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说:“听听秋的声音小花摆摆手‘沙沙’是和大地妈妈告别的声音。”有的学生说:“听听秋的声音红红的苹果挂在树上‘哈哈’是农民伯伯丰收的笑声。”还有的学生创作的诗歌脱离了课文中的形式,凭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创作。虽然学生的创作并非都符合要求,并非都通顺连贯,但我仍然对敢于发言的学生提出了表扬,进行了鼓励。我觉得学生如此乐于表达,如此急于表达这就是他们最大的进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