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葡萄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葡萄沟教学反思1我授课的题目是《葡萄沟》。这是一篇传统课文,这节课有“三美”-内容美、文字美、情感美。如何在传统课文教学中上出新意,是我拿到课后第一个思考的问题。考虑到现在在语文教学的为宗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故在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拼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同时,感悟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内容:
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介绍自己的家乡,这里()水果,五月的(),六七月的(),八九月的(),到了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成熟了。
教学第二自然段,学生拼读了描写葡萄藤和葡萄,以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的句子后,仿照文章的顺序、语言的风格来介绍家乡的水果,如孩子们这样介绍西瓜:西瓜种在()。茂密的枝叶()就像()。到了六七月份,西瓜(),有()的、()的、()的,()。要是这时你到(),()准会()。
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仿说仿写中得到了提升。当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作者对葡萄沟的热爱,感受到了字里行间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这样的情感和感悟也在仿写中迁移到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中。
当然,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目标选定教学的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下是我的三点小小体会:
一是语文课教学中要树立课时意识,每一个课时有每一个课时的目标,不可过多,过杂,否则就是无的放矢,会弄巧成拙。
二是教学中,要紧扣语文要素,以学习课文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在学文中,规范使用中国的语言,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是教学中要继续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语文教学的天地非常广阔,语文世界里的风景也别样多彩。我们要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为主要抓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
葡萄沟教学反思2《葡萄沟》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尤其是葡萄最受人们的喜爱,那里的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新疆对于孩子们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对教材中的许多地方充满了好奇,因此我从以下几几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
1、多媒体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品读重点句子: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课文描写的语句中了解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学习葡萄沟好在哪些方面。我引导学生试着抓住重点的词句,图文结合,来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如“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句,出示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葡萄的颜色多,及“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的区别。
3、读中悟情:前面的每一个步骤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的美,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发现考虑欠妥当的地方很多,以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好多遗憾之处。
1、插入的课文朗读由于在本张幻灯片上播放了一下,导致在幻灯片放映时,课文朗读没有从头开始。
2、幻灯片的展示与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3、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改善,比如学生的坐姿,读书的姿势与回答问题的姿势等,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总之,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平时上课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葡萄沟教学反思3在理解重点句子上,我采用了配图理解,加上老师的引导,孩子们读的基本可以。特别是描写葡萄颜色美的句子孩子们基本背诵了下来。但我觉得给孩子朗读时间还是不够,老师语言不够精炼和有力,所以整节课前松后紧,草草收尾。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觉得一节课其实是老师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功考验,也是对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展示。功在平时,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应扎扎实实的去做。
《葡萄沟》是浙教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内容:一、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三、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淳朴的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理解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间的连接方法——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如果说《家乡的秋白梨》的第二自然段是个标准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段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一个“不标准”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这一段共有4句。第一句写葡萄的种植地点,从第2句开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夏季和秋季,葡萄成长和成熟时的情况;第4句写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热情好客的老乡的表现。文章的难点也在第二自然段,要准确领会第二自然段的词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导引的新课堂,其本质特征在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又是道德主体、审美主体。一句话,他们应当是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而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离开了自主的、具体的、感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无法获得主体地位,也不能发挥主体作用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自主选择作业方式,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第2段时,有两个季节,我做了隐性设计,学生喜欢夏季则先学第二句,若学生喜欢先学秋季的,则先学第三四句,以此作为课堂调节手段去调适和引导学生的主体行为。
2、 ……此处隐藏9131个字……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两个句子时候,出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葡萄架搭起的凉棚图片,许多成串的、各种颜色的葡萄图片。通过图片的展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个性感悟葡萄长得好,枝叶茂密;葡萄多,一大串、一大串;颜色多,五光十色等。同时我不失时机地用语言描绘葡萄的美,洞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进入文本,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3、巧用课文插图。
对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我着重抓住“准会、最甜、吃个够”来体会,教会孩子抓住重点词语在品读句子含义。
4、拓展
学生感受葡萄沟的美好后,安排一个简单说话环节,(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特产)达到读与说的有效结合。课下我又布置了一个简单的小练笔:写写自己的家乡,达到说与练的结合。
存在不足:
在课堂上我虽然利用了课文插图,但利用的不充分。对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我着重抓住“准会、最甜、吃个够”来体会,孩子们对于“热情好客”有了一定层面的理解。我应该再顺势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对话情景,让孩子们来招呼客人:好客的老爷爷说:xxx。大方的姑娘捧出大盆的葡萄说:xxx。相信这样设计会更激发孩子们的积极,同时对学生口语表达也是一个训练。
葡萄沟教学反思14《葡萄沟》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文章,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点。以此来引发同学们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实习生王xx老师执教了这篇课文,下面结合讲课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本次讲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2、在自主识字这一部分采用了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读的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不枯燥,也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
3、在读课文这一部分,采用同学之间互评的方式,再找读的好的同学进行再次朗读,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互相学习,以资鼓励;
4、在精读课文时能够结合图画比如五光十色的水果,阴房等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5、课堂气氛较好,孩子们能够畅所欲言。
第一次讲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板书课题后,没有让同学们齐读课题,只是读了“葡萄”二字,题目是课文的“眼”,要让同学们读课题,才能更快的把握课文所讲内容;
2、展示葡萄沟资料时,指名让同学读葡萄沟资料的时候磕磕绊绊,妨碍其余同学更好的理解葡萄沟;3、初读课文遗漏了整体感知这一部分,不能引导同学们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4、对于同学的评价语太过于单一,几乎都是“很好”,没有针对不同同学的不同回答作出针对性的评价;
5、指导写字时,板书不够美观,粉笔字不够漂亮;
6、在精读课文时,课文进行的太快,没有把握好时间,只用了25分钟就讲完了全文;
7、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们读的太少,很多优美的句子都是老师代替读的,老师读的过多,无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在下面小动作不断,教师也没有发现,也无法引发情感的共鸣;
8、对于课堂一些突发状况处理的不好,比如有的同学只是盲目举手,并没有认真思考问题,答不到点子上。
有不足要通过不断的改进来使自己的课更加完美:
1、在导入猜谜语环节,可以提问同学们是如何猜出葡萄来的,以便加深本课印象;
2、在让同学读课件所展示的葡萄沟资料的时候,如果有同学们不熟悉的字词,老师应该范读一遍;或者是让语言功底较强的同学起来读,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葡萄沟;
3、在读字词的时候,可以增加些记字的方法来加深同学们对字词记忆的印象,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谁准堆—维);联系生活识字(梯—电梯,维—维生素)等;
4、本文语言生动,要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读书,让同学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表达对葡萄沟的喜爱,赞美。比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说说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解;
5、鼓励同学们多读优美的语句:比如引导同学们读一读是哪些语句使他们喜欢上葡萄沟的?看插图说话,比一比谁用上的词语多(喜爱,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也可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要上好一堂课,并不仅仅是背诵教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课堂中要尽可能的多让学生参与进来;其次是要控制好教学时间,分清主次,语速不可过快也不能过慢,声音要洪亮有感情,不能软绵绵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学生的读,要让学生多种方式读,反复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仅仅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总之,上好一堂课并不是容易的,要多加练习,不断反思,弥补自己的不足。
葡萄沟教学反思15我感觉优点和不足都比较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我认为以下两点把握得比较好:
1、通过课件,让学生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茂密”一词的意思。通过枝叶由少到多的变化,让学生自己体验枝叶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做“茂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对词义进行总结。这样的方法比较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了句型训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每个特殊的句型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例如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不仅让学生了解句子的内容,还将“······就像······”提出来让学生回忆比喻句的相关知识已达到最终运用的目的。还有将“······有的······有的······”句型让学生自己练习造句,学习应用。
不足之处在于:
1、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导致课堂缺少实效性。就本课内容来说,有很多具体描写葡萄的句子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葡萄的美、葡萄沟的好。同时应该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给予一些方法指导,从而为学生自己以后独立进行课外阅读做铺垫。但在安排学生读的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没有及时予以正确、准确的指导,阅读、朗读方法指导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朗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帮助。
2、对于重点段落的讲解不够明显、突出。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设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重点并没有得到强化。因此,整个教学就显得平铺直叙、没有重点。
3、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语言不够严谨,不够简练,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病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中用到的语句都应该是非常简明扼要、非常准确的,但在这一方面,我明显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出现了许多错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