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15:48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通过三件典型事例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坚强的精神,重点让学生感受板书的动作从而深层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课伊始,就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学完课文的主体部分后,学生可能对理想的风筝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这样前后贯穿起来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题,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3

这篇文章让人读多少遍就会感动多少次。刘老师那种热爱生活、坚强面对生活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敬仰并好好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有取舍的进行了教学,让孩子们在反复的阅读中去感受,说一说刘老师是一名怎样的人,并能够用相关的文字进行说明。孩子们在阅读中也都感动了,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敬仰之情,在朗读中都能够运用丰富的情感来感受刘老师的平凡中的伟大,感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生命意志的坚强。在最后,我列举了孩子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说一说在生活中的烦恼,当孩子们热烈的表达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张海迪、尹小星、何军权等残疾英雄的事迹,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烦恼,和这些残疾英雄相比较,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呢?孩子们的反应强烈,并且都若有所思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想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文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文本的教学中,应该有一种大语文观念,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更应该为孩子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思想基础。

我想,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真谛吧!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4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的风筝,并将这些风筝放到蔚蓝的天空,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一共写了7个小朋友放了不同的理解,如作者是放飞水兵帽,希望以后能够当一名海军;小薇薇放飞蝴蝶希望以后可以当昆虫学家等。

讲完全文,让学生明白不同风筝代表不同理想后,我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每个人都要有理想。那么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话刚说完,整个班级就沸腾起来了:老师,我想当科学家;老师,我想当老师;老师,我想当作家;老师,我想当一名工程师……

但是有些学生的答案竟然是要当孙悟空,学他大闹天宫,还有的要当神仙……

等大家讲完后,我进行小结:同学们的理想都很好,如当老师、作家、工程师……但我们说你现在并不是有了理想就等于你已经实现了理想,还需要大家面向这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和奋斗,付出汗水才能实现。但有一些理想应该值得注意:想当孙悟空的同学,这样的理想与众不同,有独特的想法,但不是很切合实际。因为孙悟空毕竟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靠我们人去想象出来的。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孙悟空身上的一些本领已经实现了一些:如神六的上天等,有些还要大家以后去努力实现。但也有些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如72变、一根毫毛变成一只猴子,大闹天宫等,因为天上没有天宫。所以对于这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希望大家要去掉。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代,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善于模仿。很容易对一些想象中的英雄人物由于佩服而崇拜,特别是童话、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希望有朝一日也象他们一样能够神通广大,大干一番。因此理想就向这一方向去追求。所以我觉得这一些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加以引导。在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追求的同时,必须引导他们怎样去通过奋斗来实现理想。并指导他们去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如前面所说的孙悟空的72 ……此处隐藏7332个字……发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的,我说,等学完课文再来谈一谈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根据课堂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像刘静这样的同学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给予表扬。因为我在班里强调:不读通课文就不算做好了预习。

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不多,在交流时,学生把含有生字的“风筝”、“蜈蚣”提出来。我说,这些需要提出来交流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这一课中需要提出来讨论的词语是“功德无量”。这个词语很值得一学。因为学这个词,可以把多种方法全用上来。先查词典理解,接着对照这个词义,让学生运用“拆词法”来拆拆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含有“功德无量”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语境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我和学生一起分辨作者苏叔阳是怎样确定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习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2)结合第10自然段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一、导语激趣二、学生质疑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慈祥忠厚、幽默风趣、坚强乐观、敬业忘我,对生活充满热爱与追求。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多少遍就会感动多少次。基于这样的感情基调,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去感受,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中也都感动了,并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刘老师的高尚人格。

本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

文章开篇就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细柳舒展、鸟语花香、蓝天“彩蝶”的美丽情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作者苏叔阳在仰望苍穹、风筝翩翩的景象中回忆起了30年前的那位残疾的刘老师,学生的感情之弦瞬时把美丽的风筝和残疾的刘老师系在一起。

而后,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外貌以及他“笑谈腿残”的故事。从中,学生初次感受到了刘老师的风趣、幽默以及他的乐观与豁达。而从“刘老师艰难地为孩子们上课板书”的环节中,学生又进一步地认识了这位坚强不屈、尽心尽职的残疾老师。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又很巧妙地出现了一段景色描写,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又是美丽的春天,这似乎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值得去细细品读和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至于后文中描写刘老师做风筝、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同学的心。至此,刘老师的乐观豁达、自强不息、与困难和挫折顽强抗争的精神一览无遗。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5

《理想的风筝》文本很长,所以要挑最重要的教。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文本进行了取舍,将文本的真正内涵捏在手中,不断打磨头脑中现有的理念。

在教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时,我在思考能不能用三种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孩子去研读,

但总的来说决不能脱离了文本,教学时我关注对人物细致的刻画,对有的词句要引导学生去揣摩。如:谈腿疾时的一个“笑”字,值得研究;写孩子们心里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泛起”此次也要推敲;写板书,这一部分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放风筝这一部分抓一些细节来谈感受,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把思与读有机的统一起来,如单纯的抓住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一问题来说的话,学生似乎有一种思维的疲劳,引不起孩子的兴趣,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相关的段落,达到了精读、品读的目的。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